網頁

2013年5月21日 星期二

螢火蟲解析

螢火蟲的戀愛方式為夜行性昆蟲寫下浪漫而傳奇的一頁。四、五月的雌、雄螢火蟲靠著彼此閃光訊號互相辨識身分,同類的雌、雄螢火蟲因此修成正果,繁衍下一代,也增添不少鄉野情趣。
台大昆蟲系教授楊平世指出,螢火蟲發光的目的,從最早的求偶、溝通,到後來的「警示」說,是動物學界花了很長的時間驗證得出的結論。
1999年,學者奈特(Michael Knight)等人發現,誤食螢火蟲成蟲的蜥蜴會死亡,證實成蟲的發光除了找尋配偶之外,還有警告其他生物的作用,特別是警告蟾蜍、蛙類、蜘蛛等天敵。學者安德伍德(Todd Underwood)等人在1997年用老鼠做的試驗,證實幼蟲的光對老鼠也有警示效果。



楊平世說,螢火蟲一生歷經卵、幼蟲、蛹及成蟲四個時期,從卵發展到胚胎體就有發光細胞,因此四個階段都能發光。目前已知的螢火蟲種類,其幼蟲都會發光,一般幼蟲的發光器位於第8腹節的兩側;至於成蟲是否發光,則視種類而定;例如弩螢屬(Drilaster)的螢火蟲,雖然幼蟲會發光,但雌雄成蟲都不會發光。
多數種類螢火蟲的雄蟲有翅,雌蟲無翅,且通常雄雌螢火蟲都會發光,只是雌蟲的光度稍微弱些。
楊平世表示,在夜空中,雄蟲邊飛邊發出求偶閃光訊號,無翅的雌蟲則停在枝葉上發出比較微弱的閃光,當雄蟲察覺到同類雌蟲發出的閃光訊號,便會朝牠飛去。
他說,通常一明一暗的發光頻率和螢火蟲呼吸的節奏有關,不同種類雌、雄螢火蟲發出的閃光次數和明暗間隔也都不一樣,如此就能在黑夜中核對彼此的身分了。
楊平世指出,正因為上述特性,不同種類的螢火蟲雖然在同一處環境共棲,卻自動隔離,彼此相安無事。例如東勢林場就有9種螢火蟲,有的離地較近,有的靠水較近,有的生長在樹林裡,空間分布、活動時間各不相同。
不過,美國曾發現極少數螢火蟲能模仿其他種類的發光頻率,藉此誘殺他種螢火蟲果腹。
至於螢火蟲和水母的螢光素,已陸續被人類用來監測環境汙染及追蹤藥劑在人體流向等用途。楊平世說,螢火蟲發光的謎題若被進一步解開,對人類生活的應用面更大。
f_456564_1
光害多 雄蟲遍尋不著雌蟲
螢火蟲是環境生態品質的指標生物,但環境開發、化學藥劑的汙染,以及高密度的路燈,都是螢火蟲急速消失的主因。
新北市建安國小教導主任焦妮娜表示,依照幼蟲的棲息環境,螢火蟲可分為水棲、半水棲及陸棲三種,出現的季節也都不一樣,有的在春夏季現身,像黃緣螢、黑翅螢;有的則在秋冬才出現,例如山窗螢。
焦妮娜指出,水生螢火蟲如黃緣螢,從卵到成蟲的一個世代只要半年即可完成,陸生螢火蟲則需要一年。
台大昆蟲系教授楊平世說,螢火蟲以螺類、蚯蚓、蝸牛等為食,幼蟲有一對鐮刀狀的大顎,獵食時以大顎刺入獵物體內,注射體液使獵物麻痺,並注入消化液,將獵物組織消化成液狀後吸取汁液。
螢火蟲看似「武功」不凡,但最大的天敵卻是人類。螢火蟲達人陳燦榮表示,由於螢火蟲對環境的敏感度相當高,過去自然環境過度開發,就造成螢火蟲棲息地完全消失。長期濫用農藥、除草劑,也是螢火蟲族群大減的主因。
他說,近幾年稻田、溝渠邊坡水泥化,造成水生螢火蟲幼蟲無法上陸化蛹。另外,高密度人工照明光害,阻礙螢火蟲求偶,也導致牠們無法順利繁衍下一代。
陳燦榮指出,留住螢火蟲,除草劑必須減量,例如使用肩背式割草機或人工刀具砍草。砍下來的雜草可就地任其腐化,吸引蝸牛前來棲息;蝸牛正是螢火蟲的美味菜餚,當蝸牛的數量增加,螢火蟲數量也會跟著增加。
其次是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照明。他說,夜行的螢火蟲求偶靠彼此的光溝通,人工照明光度遠遠強過雌蟲的光點,造成雄蟲找不到雌蟲。因此,路燈數量和照明範圍應該適量即可,光源高度越低越好。此外,紅色、橘色或琥珀色光系的燈光對螢火蟲的干擾較低,人工照明的光色若能調整更佳。





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